坊間目前有許多超過政府門檻的豪宅案,房子蓋好了面臨交屋潮,買家卻選擇延遲交屋,其因素筆者針對央行6月下旬公布第4波「選擇性信用管制」,有幾點看法提出。
歷次信用管制
第1波選擇性信用管制:發生在2010年6月,將台北市及新北市板橋、三重、中和、永和、新莊、新店、土城、蘆洲、樹林、汐止,第2戶房貸降至7成。
第2波選擇性信用管制:發生在2010年12月,將新北市林口、三峽、淡水納入,第2戶降至6成;建商土建融需有興建計畫,貸款最高6成5,其中1成動工後撥款。
第3波選擇性信用管制:發生在2012年6月,祭出豪宅限貸令,雙北8千萬以上,其他區域5千萬以上,貸款成數不得超過6成,且無寬限期,利率較一般房貸高。
第4波選擇性信用管制:發生在2014年6月,新增新北市五股、泰山、八里、鶯歌及桃園縣蘆竹、中壢、桃園市、龜山8個行政區納入,個人名下第2戶房貸降至6成,第3戶以上房貸不得超過5成。豪宅最高貸款下修為5成。
限貸令的意義
政府擔心房價硬著陸,而實施限貸令,對房市是健康的,有「買保險」的意味。例如:同樣買1千萬的房子,甲自備2百萬,貸款8百萬;乙自備4百萬,貸款6百萬,當房價快速下跌、跌破貸款餘額時,甲繳不起房貸淪為法拍屋(溺水屋)的機率遠比乙還大。
當然有學者認為台灣房貸有追索權(美加州房貸無追索權),即使房價跌破貸款餘額,也不會輕易發生惡性房貸違約,追索權制度也是台灣房市不容易多殺多的原因。
外溢效果檢討
特銷稅,俗稱奢侈稅上路,未將工業用地、農地、公設保留地又稱道路用地納入,實施3年多來,造成工業用地大漲以及新北市工業地變更住商用地,造成工業土地短缺;宜蘭農地大漲、道路用地大漲惟政府推容積銀行後,價格有回跌!
上述土地大漲原因就是「外溢效果」;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也有外溢效果,投資客跑去沒有管制的區域炒作,所以第4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才會有獨漏桃園八德的說法。筆者認為,央行何必這麼麻煩,將全台納入管制區,至於過去沒納入的其他縣市,也不用太悲觀,因為投資客不會跑去偏遠的縣市鄉鎮投資。
豪宅限貸令遠比管制區域衝擊大
這次降低豪宅貸款成數,原先雙北市8千萬元以上、其他地區5千萬元以上高級住宅,降至台北市7千萬元以上、新北市6千萬元以上、其他地區4千萬元以上,且最高貸款成數由6成降至5成;另外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最高貸款上限也是5成。
針對豪宅限貸令的高備款與即刻本息攤還2大殺手鐧,坊間也有破解之道。例如:信義計畫區豪宅皇翔御琚,動輒成交7、8億,且多位買家都現金購買不貸款;原因在於,這些買家寧可將名下沒有貸款的不動產,向銀行貸款來支付買豪宅的價金,不僅利率較豪宅低,還可以動用寬限期,資金槓桿操作較大。
另外,為什麼說豪宅限貸令衝擊大?主要是限貸令使得貸款成數不足或貸款下不來;逼買家只好向建商拖延,迅速找下一個買家企圖下車,令人擔憂的是,這些才是房價泡沫的未爆彈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